中藥的“五味”學說是中藥學基本理論的一部分,是用來解釋、歸納中藥藥理作用和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根據(jù)之一。那么,五味是哪五味 呢,什么是中醫(yī)常說的“五味”呢?
一、中藥的“五味”是什么
中藥材的五味,即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5種不同的味道,是解釋、歸納食物效用和食療方法的重要依據(jù)。
中藥學重要著作《本草備要》說:“凡酸者能澀能收,苦者能瀉能燥能堅,甘者能補能緩,辛者能散能(橫)行,咸者能下能軟堅。”藥物的酸、苦、甘、辛、成五味,分別有收、降、補、散、軟的藥理效用,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樣的功效。
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,有助于正確地選用食療方中的食物,以取得預期的排毒效果。
二、中藥的“五味”的歸類方法
根據(jù)藥物的主治功能反推食物的“功能藥味”,即該藥有某種“固有藥味”的主治功能,卻無“固有藥味”的口感,如油菜薹、白蘿卜、生石膏等決無辛辣的口感,但它們卻具有解積宣散的辛味功效,所以仍賦予它們功能的“辛味”。
這是中醫(yī)藥給藥物定“味”的特殊手段,也是使食物藥味化的重要方法。例如:
馬齒莧、赤小豆、旱蓮草等,具有功能的“酸味”;
莧菜、豬腎、石決明具有功能的“咸味”;
蠶豆、豬肉、百合具有功能的“甘味”;
大豆菜、豬肝具有功能的“苦味”。
三、中藥五味的作用
五味的作用,是根據(jù)藥物作用于肌體發(fā)生不同的反應和治療效果而確定的,就是根據(jù)五味來確立食物的藥效,歸納起來,其主要作用有以下5個方面。
①辛味食物多具有解表、行氣、消風、通陽的藥效,多用于外感表癥或氣血阻滯之癥,如蔥、生姜、辣椒等。
②甘味食物多具有滋補、和中、緩急、止痛、潤腸的藥效,如梨、飴糖、蜂蜜等。
③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熱、瀉火、解毒、燥濕、通泄的藥效,如苦瓜、苦筍、苦養(yǎng)麥、茶葉等。
④酸味食物多具有收斂、山楂、刺梨、馬齒莧等。
⑤成味食物多具有軟堅、墨魚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