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說,辛味藥有發(fā)散、行氣作用,甘味藥,有緩和調節(jié)的作用,酸味藥,有收斂的作用,苦味藥有瀉火、燥濕的作用,咸味藥有潤下、軟堅的作用,淡味藥有利尿滲濕的作用。
氣和味是相互聯(lián)系的,在運用時除掌握共性外,還須認真掌握每一種藥的特性。
四、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的應用
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應用,應從中草藥藥理上入手,通過清熱、祛濕、導瀉、涼血、護肝、滋陰的作用,達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,增強免疫力的目的。
在夏至之后的暑期盛夏,時至極陽,水溫升高,外邪極易侵入肌體。魚隨水溫生高而攝食量增大,加之餌料質量等因素,使內火上升,易患里癥、實癥、熱癥。比如鯉魚紅嘴、紅頭蓋骨突眼型的出血病,屬于內火上升,心火熾熱,內熱妄行,肝膽濕熱。用三黃粉(大黃、黃芩、黃連)治療此病,符合“熱病寒藥、實癥猛藥”的原則。其原理為:大黃性味苦、寒歸胃腸肝經。
近代歸納大黃功效為:攻積導滯、瀉火涼血、行瘀通經。大黃含大黃素、大黃酸等成分,對赤痢菌、傷寒等細菌有抗菌作用;黃連性味苦、寒歸、肝、胃、大腸經,現(xiàn)代研究證明,黃連中的生物堿,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和增強白細胞的吞噬金黃葡萄球菌能力;黃芩味苦、寒歸肺、膽、胃、大腸經,能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血安胎、保肝利膽。三藥和用起到“瀉火解毒、清熱燥濕、護肝利膽、通利水谷、調中化食、安和五臟”之功效。故鯉魚在盛夏患暴發(fā)性出血病時,用“三黃粉”治療此病,符合“寒能勝熱、折火之本”的道理。
時至秋季,天氣逐漸轉涼,水溫漸漸下降,魚類經過春夏的養(yǎng)殖,通過采取攝食餌料,水體消毒,驅蟲殺菌等措施,魚以基本長成。但同時也不同程度上對肌體特別是肝膽腎等器官造成傷害。使肝功能失調,痰濕淤阻。依據肝腎同源的中醫(yī)理論,用六位地黃散補腎護肝,達到提高魚體免疫力的目的。
中醫(yī)認為腎中精氣為生命之根本,關系著生長發(fā)育的好壞。用六味地黃散,三陰并補,重在補腎。熟地、山茱萸補血滋陰;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;山藥、牡丹皮清熱涼血、補脾益腎。越冬前餌料中加入此藥,及時增補腎精,調整機體陰陽平衡,提高魚體抗病能力,有利于魚類安全越冬。